广东人的清明习俗,你知道几个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9 00:41

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

第五个节气

清 明

这个时节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中国人自古就有

祭祖、踏青、郊游、蹴鞠、

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

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

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

又承载了春日萌动的生机

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

古时的清明节

是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

内容的一个节日

古代扫墓祭祖

有春祭也有秋祭

春祭多在清明前后,时间并不固定

因寒食节距清明节很近

很多人也在此期间扫墓

唐开元二十年

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算是正式从“法定”意义上

确定了祭扫的时间

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扫墓

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假

以后历代每逢清明节都有公共假期

因此清明节

实际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体现孝道

二是饮水思源,感恩感念

清明节还吸收了

另一个古老节日——

上巳节的内容

↓↓↓

上巳节是农历三月初三,主要风俗是祓禊(临河洗浴,祈福消灾)、踏青等,时间上距离清明节也很近。因为清明祭扫多在郊外,扫墓之时往往伴以洗浴、踏青、宴饮、曲水流觞等休闲活动,蹴鞠、放风筝等体育项目,也常常植树以纪念先人。

大家在缅怀祖先之余,洗涤污秽,祈福迎祥,顺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插柳、戴柳有其特殊含义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便也在扫墓时常携柳枝。

同时传统医学观念认为柳树有辟邪祛病之效,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认为,柳絮、柳皮、柳根、柳枝、柳叶均可入药,可治黄疸、溃痈等疾病。”

至唐宋时期,三节合一,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等,均记载了清明节“家家杨柳插门”的习俗。

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

据清人顾禄的《清嘉录》记载,在江苏吴地一带,每逢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古民谚也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说。

而古代女子及笄上头,也即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着青春气息。

传统风俗有科学道理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说,清明的一系列传统风俗有着相当的科学道理。

春天万物复苏,草木萌动。清明节期间天气逐渐回暖,自然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物鲜明,更容易激发人们振奋向前的豪情,不易被哀伤的情绪所困扰。所谓“三阳开泰”,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直到今天,当我们看到清明之前人们从五湖四海返乡,在故土中追念故人,也一定会被这个节日那种凝聚族群、放眼未来的强大感召力所打动吧。

在广州,每逢清明节,人们拖儿携女,带着简便的祭品前往拜祭祖先,即清明扫墓(俗称 “拜山”“行清”)。

祭拜的贡品,除传统的金猪(炭烧乳猪)、烧肉外,还用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茶和酒也是必备的。拜祭仪式各乡大同小异。拜祭完毕,仪式做足之外,大家族还聚在一起,共享时令的菜肴。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在广府地区,每逢清明时节,人们还会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相传源于晋文公怀念介子推的传说。

在粤西,许多家族会在清明期间手持火把扫墓,扫墓以后还要将火把带回家中,寓意“薪火相传”。

在东莞一带,则有清明节买把油纸扇(俗称“清明扇”)的习俗,意指扫除污秽。

如今,清明节不但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习惯的最好说明,也成为阖家团圆的日子。即使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都会在这个时节不约而同回到故乡寻根溯源。

在岭南地区,广府人家“祭之以礼”,遵循着时令饮食文化。

清明虾正是最鲜美的时候

广东人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居民在清明节有清明虾的习俗,还有肥嫩鲜美的清明鹅、清明螺、清明荞……清明虾正是最鲜美的时候,会吃的广东人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时期的鲜味。

此时吃鹅胜过山珍海味

清明前后的鹅比过年时的老鹅个子小,但因为开春以来草先于其他树木抽芽、长叶,所以这个时候的鹅食过青草后会长得特别肥美,因此有“清明前后吃鹅会胜过一切山珍海味”的说法。

“清明螺,肥似鹅”

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丰满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亦可拌、可醉、可糟、可炝。

荞菜又叫“思亲菜”

荞菜在清明时节上市,故又叫清明菜,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虽然在很多人的眼里,它长得既像葱,又像蒜,但只要摆放在市场上,老广们往往一眼便能辨认挑选出来。

“荞”在粤语里的谐音是“轿”,寓意着先人坐轿西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所以荞菜还被叫作“思亲菜”,是祭拜祖先的食品之一。荞菜炒烧肉是一道广式传统佳肴,荞菜和烧肉同炒三五分钟,便香气十足。

艾糍、青团传递思念之情

将打碎的艾叶和糯米粉混合一起煮熟,制作出来的艾糍香气袭人,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

与之相似的是来自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软糯香甜的青团目前也吸引很多广州人尤其是年轻人“尝鲜”。

其实,吃青团是古时传下的习俗,艾糍和青团两种食品流传至今,取材上略有不同,但作为清明节的应节食品,其本义都是对家乡、对祖先的一种特别的思念和敬意。

艾粄

此外,广东人过清明的传统美食也品种繁多:

● 清明食薄饼的习俗在潮汕地区盛行

● 韶关客家人则用新鲜艾叶、糯米、白糖制作“清明粄”

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法定节日的只有清明节。以节气而论,它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而作为节日来说,“清明节”则仅指“清明”这一天。

自清代开始,我国采用“定气法”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一年的时间,以春分点为黄经0度,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就是一个节气或中气。

清明节是春分后下一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那一刻,就是踏入清明节的准确时间。今年清明节的交节时间是4月5日上午9时12分52秒,此后15天后均属清明的节期。

传统节日基本都按农历计算,如春节是正月初一、中秋节是八月十五、端午节是五月初五,这些节日在农历里都有固定的日期。

但清明节在农历里的日期变化很大,前年和去年的清明都是4月5日,到了今年为何是4月4日?不是都说“四五清明”吗,为啥今年不一样了?

天文科普专家表示,我国民间虽有“四五清明”之说,即清明是在4月5日,事实上,清明的时间并不固定,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变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我国的农历为阴阳合历,以月相变化的周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为根据制定。历月的平均值约等于一个朔望月,平年为12个月,闰年则为13个月,平年与闰年日数相差甚大。如果不以月历为标准确定节日日期,变化就会很大,清明节就是如此。

按公历计算,清明节的时间基本都在每年4月的4、5、6日。为什么也不能固定时间呢?原因是一个回归年的实际长度为365.2422天,而公历历法的一年长度为365天,因此每年会多出0.2422天。

如此一来,累积4年后为0.9688天,将近一天的时间。正因如此,节气的特定时刻也要每年“顺延”0.2422天。为对这一“误差”进行修正,公历历法采用闰年的办法,每隔4年,就多出2月29日这一天。

若“顺延”的结果使得某节气的时刻越过晚上12点至次日,或因闰年而提前到前一日,都会使节气的日期改变,但日期差异只会在3天内。所以公历中的清明节,有时是4月4日,有时是5日,有时是6日。

来源:新华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莫斯其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南粤女声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今日清明 | 广东人的清明习俗,你知道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