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俗百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10:37

原创 海上雅乐 海上雅乐

今天推荐一本《古代风俗百图》

中国传统节日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这些节日不仅承载着传统的节令特色,还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生活、家国等方面的理解与敬畏。

秋社(宋)

踏青(周、郑国)

春社(宋)

《古代风俗百图》作者王弘力先生的原版后记如下:

1992年,我曾为孙民教授编注的《古代风俗诗画》画了一百幅插图。

十年之后,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文化界有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呼声,促使我产生一种想法,即在以前插图的基础上,加以遴选增删,并予彩绘,各配以竹枝词,出版成书。但因其他工作繁重,作画时断时续,直到2005年春末,才得全部完成。虽称百图,也只不过是我国传统风俗的主要部分,如果此书能帮助人们对我国美好的风俗传统引起回忆或加深认识,则是我最大的愿望。

竹枝词本是一种古体诗,而我写的诗则是近似竹枝词的打油诗,还有几首直接采用了古代现成诗句。我以为,与其新作的水平不高,还不如采用古作为佳。

书名原想用《古代风俗竹枝百首》,似因诗而作画;后来嫌其名啰嗦,改为《古代风俗百图》,直接了当。

王弘力

乙酉三伏第五日

放灯

挂五彩线(宋)

饮菊花酒(宋)

当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与各朝代的风俗节庆息息相关。

其中,许多节日有着独特的风俗和象征意义,尤其是那些带有“重日”特征的节日。这些“重日”节日通常和自然周期、农业生产以及对神明的敬拜密切相关。

此外,祭拜土地神的节日,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土地、自然以及生存资源的崇敬。本文将从“重日”节日和祭拜土地神的传统节日两个角度,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进行详细介绍。

重日”节日的风俗与意义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许多节日往往集中在特定的日子,尤其是“重日”,即具有特定日期和象征意义的节日。这些节日通常跟季节变换、农业生产周期以及民间信仰紧密相关,承载着人们的祈愿与祝福。以下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日”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发生在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春节象征着辞旧迎新、团圆和吉祥。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岁神的崇拜与庆祝。春节期间,家庭成员团聚,互赠礼物,祭祖祈安,迎接新一年的好运。除夕夜的年夜饭、守岁、放鞭炮等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往一年的告别。

龙抬头(二月二)

龙抬头是农历二月二日的节日,又称“春龙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吉祥与繁荣。二月二是春季的重要节日,象征着春耕开始,意味着万物复苏。此时农民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春耕开始”的说法,传统风俗包括理发、吃春饼等。

上巳节(农历三月三)

三月三日是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上巳节最早是为了祈求驱邪避灾和健康长寿而设立的。节日期间,民间有洗浴、踏青、赏花、吃三鲜等活动。上巳节也有“祭水”传统,民间会祭祀水神,祈求水源丰沛,五谷丰收。此节日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厚敬畏。

端午节(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的传统节日,源于纪念楚国诗人屈原的传统。屈原投江自尽,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龙舟赛,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成为端午节的代表性风俗。端午节不仅纪念屈原,还与防疫、驱邪等民间信仰相关。民间有佩香囊、挂艾草的习俗,寓意保健康、避邪气。

天贶节(农历六月六)

天贶节即“天贶日”,是农历六月初六的节日,最早源于祭天活动。古人认为天是宇宙的主宰,六月初六这一日期为“天贶日”,象征着天地之恩。节日期间,民间会举行祭天仪式,祈求丰收与平安。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

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通常被称为“乞巧节”或“中国情人节”。七夕的由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密切相关,象征着忠诚的爱情和美好的愿望。在这一天,年轻的女子会在夜晚向织女祈求巧艺,或者举办各种与爱情相关的活动。七夕节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重阳节(农历九月九)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最初是为祭祀祖先而设立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成为了尊老敬老、登高祈福的节日。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传统习俗,寓意驱除邪气、保健长寿。特别是在农村,重阳节是祭拜祖先、祈求家庭幸福的重要时刻。

祭拜土地神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祭拜土地神的风俗也占有重要地位。土地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根基,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通过祭拜土地神来祈求丰收、安康与庇护。土地神作为一种自然神和家神,受到了古人普遍的崇敬与祭祀。

秋社(农历秋分)

秋社是汉代开始流行的节日,最早的社祭与土地崇拜密切相关。秋社通常在秋分时节举行,祭祀的对象是土地神。秋社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祭土神来祈求丰收,感谢土地的恩赐。在这一时期,农民会祭祀土地神、祖先,进行大规模的感恩和祈福活动。秋社不仅是农业丰收的庆祝,也有着强烈的感恩性质。

社日(农历春社与秋社)

社日是中国传统的祭社节日,包括春社和秋社。春社通常发生在农历二月,而秋社则在秋分前后。春秋两季的社日祭祀,往往是为祈求丰收、保家安康。社日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人类对土地神的敬畏和感恩。社神祭祀的形成,与古人对土地、自然的崇拜密切相关。通过设立社坛、举行祭祀仪式,人们表达对土地神的尊敬和感激。

其他与土地神相关的节日

除了秋社和社日之外,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也包含祭土地神的活动。例如,春节期间有祭灶、祭祖的习俗,虽然祭祀对象为灶神与祖先,但土地神的崇拜在其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人们会通过祈福、祈求一年的平安与丰收,体现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从“重日”节日到祭土地神的风俗,它们展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生活、家园的敬畏与珍视。这些节日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些节日,中华民族延续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同时也通过节日传承着家族和社会的文化认同与情感纽带。无论是传统的祭祀仪式,还是现代的节日庆典,都会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重点来啦!

2024年12月15日19:45,海上雅乐经典策划剧目《风俗拾忆》——经典民乐音乐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演。

《风俗拾忆》去年上演两场,全部售罄,大家手慢无哈。

购票二维码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将要到哪儿去?

上边的灵魂发问,某些答案就藏一个民族的风俗记忆里。

在悠悠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凝聚,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传统风俗,这些风俗文化镌刻着中国人勤劳的智慧、质朴的民心、深邃的人文气息,更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

在时间的年轮里,有的风俗习惯,历经演变流传至今;有的,却正在被遗忘甚至失传,而今只能在书中才能知悉。

经典传统音乐与传统风俗节日同频,在中国风俗的音乐长卷中,听讲解、赏音乐,探趣那些渐渐被遗忘的岁时风俗,欣赏中国经典的传统音乐。

本场音乐会在演奏形式上,以中国丝竹为根本,以中国传统的室内乐重奏呈现。

在演奏曲目的选择上,以各地民间音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以建国后经典传承的民族音乐;以当代青年作曲家为本场音乐会特邀委约作品为立意点,带我们了解感悟中国民间风俗节日的精彩。

在75分钟的音乐中,预约一个时间的年轮。

演 /出 /曲 /目/

(以当晚现场为准)

正月初一 拜年帖

曲目:《喜洋洋》《步步高》

元宵 放灯

曲目:《闹元宵》《阳春白雪》

二月二 迎富送穷

曲目:《江南音韵》

暮春 送别折柳

曲目:古琴琴歌《阳关三叠》

五月五 挂彩穗

曲目:《京调》

七月七 结蛛乞巧

曲目:《渔舟唱晚》《落花雨》

立秋 秋社

曲目:《社戏》

中秋 走月亮

曲目:《清平乐》《在银色月光下》

九月九 重九登高

曲目:重奏《望岳》

除夕 贴门神

曲目:《新春乐》

春节 燃爆竹

曲目:《金蛇狂舞》《花好月圆》

演/出/人/员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海上雅乐

演出预告

��2024年12月7日 (周六)

雅乐剧场(上音歌剧院管弦排演厅)

富春音谷—传统与当代音乐剧场

��2024年12月15日(周日)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风俗拾忆—经典民乐音乐会

��2025年1月18日 (周六)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花好月圆—雅乐迎新音乐会

��2025年3月15日 (周六)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

山楂树—手风琴与柳琴音乐会(待开票)

-海上雅乐品牌-

海上雅乐既是一个乐团组合的名字,也特指某一类型的音乐。作为全国首个有年度乐季概念和固定演出场地的传统音乐乐团和演出品牌,海上雅乐在东方艺术中心驻演长达15年。

海上雅乐不仅是一个专属的演出品牌,更是一个专业的传统音乐的艺术经纪平台、传统音乐教育平台,担负文化与艺术的传播工作。传统音乐大师闵惠芬、孙文妍、吴玉霞、龚一、李祥霆、苏思棣、刘楚华等都曾在海上雅乐重磅登台,[九霄环佩]等千年古琴也曾在海上雅乐奏响。因此[海上雅乐]既不乏年轻演奏家的活力,又沉淀了大师、名琴的传奇。始终秉承着继承传统,创造传统的信念。

原标题:《古代风俗百图|海上雅乐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