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项传统年俗:古时的人过年太有味道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0 16:42

100项传统年俗:古时的人过年太有味道了!

2025-02-05 12:00

发布于:山西省

1 燃爆竹(宋)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自宋以后才有了鞭炮的称呼。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2  儿童卖痴呆(宋)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3  清 压岁钱(清)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因为“岁”与“祟”谐音,也有说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晚辈得到压祟(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4  教坊自乐(宋)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一年之内,难得休息(拜男人所赐!),只有新岁初一有空闲自娱。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5  拜年送名片 (明)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6  宫中赐银幡(宋)

《东京梦华录》:“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南宋沿习了北宋风之风,《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皆赐金银幡胜,悬于幞头上,入朝称贺。”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7  饰梅花妆(唐)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8  馈春盘(晋)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这一风俗一直传到唐、宋、金、元。《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立春咸作春盘尝,芦菔芹芽伴韭黄。

互赠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须待膏粱。

9  鞭春牛(明)

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鞭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开始只是一种迎春仪式,到后来慢慢演化为一种盛大的歌舞活动。

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

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

10 高跷(清)

清代高跷,俗称秧歌。较早组成的内容,系表现《水浒》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两班;以执器来分,则左棒武松,右棒张清,渔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时迁,俊鼓杨雄,丑锣顾大嫂,俊锣孙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后加入青蛇、白蛇、许仙、丑婆、傻儿等,乃进入二十世纪之时,早已失却歌颂梁山英雄之传统矣。

丰年高跷扮秧歌,水浒英雄摹演多。

文武两班分丑俊,挥扇敲鼓打手锣。

11 放灯(唐)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金吾放禁”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火树银花不夜天,游人元宵多留连。

灯山星桥笙歌满,金吾放禁任狂欢。

12 蚕卜(宋)

宋杨万里《上元夜里俗粉米为蚕丝,书吉语置其中以占一岁之祸福,谓之蚕卜,因戏作长句》诗:“今年上元家里住,村落无灯惟有雨。隔溪丛祠稍箫鼓,不知还有游人否?儿女炊玉作蚕丝,中置吉语默有祈,小儿祝身取官早,小女只求蚕事好。”既说是里俗,可知是杨万里家乡江西吉州地方的风俗;也即南方养蚕地区的风俗。

捉弄米粉状蚕丝,内藏吉语待尔食。

喜得佳兆虽自设,依然欢乐不可支。

13 打灰堆(宋)

《录异记》云:“有商人区明(《搜神记》作欧阳明) 者,过彭泽湖,有车马出,自称青湖君,要明过家,厚礼之。问何所须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问,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许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语明曰:'君领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须皆得。’自尔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为即得。数年遂大富。

除夕黎明打粪堆,一任灰尘满院飞。

但求万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泽归。

14 走百病上城头(明)

“走百病”是指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能帮助消化,祛病免疫,所以又叫作“踏太平”。 早在明代,南京就有正月十六家家户户登城头、壮脚力的习俗。朱元璋下令筑城墙,城墙作为士卒守备要地,普通老百姓不准登临,对此百姓们颇有议论。朱元璋为笼络人心,允许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

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15 猜灯谜(清)

好谜者组织有谜社,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弹壁灯贴三面题,摩肩搭背来猜谜。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机敏方解疑。

16 请紫姑神(清)

唐代寿阳刺史李景,纳何媚为妾,为大妇曹氏所嫉。正月十五日夜,杀何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何为厕神。故民间每于正月十五夜用畚箕为架,以扶乩形式迎接她降临,请她保佑蚕桑丰收,人畜平安。虽为一种迷信活动,实则含有对旧社会不幸妇女的深刻同情,并希望她有保护善良人们的神力。

元宵之夜请紫姑,保佑吉祥赐安福。

终归女儿同情意,焉辨荒唐事有无。

17 结羊肠(元)

《霏雪录》:“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旧历纸九道为绳,乱结以首尾,联属者为兆,谓之结羊肠。”

元宵初过犹自忙,家家女儿结羊肠。

含情暗思心中语:何时得似双鸳鸯。

18 走百病摸门钉(清)

正月十六日走百病,很多妇女藉此节日可以走较远的地方,实为一种健身活动。而已婚不孕的妇女,摸城门钉,取“添丁”之意,希望来年可生子。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

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

19 送穷(唐)

送穷之俗,自汉已有之。传说穷神穿破衣,吃稀饭;在正月最后一天死去。人们在这天熬粥、扔破衣、结柳为车、缚草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穷神,永不回来。至唐仍有此俗。

年年晦日送穷神,柳车草船载出门。

沥酒再拜早离去;老穷方走新穷临。

20 春社(宋)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千寻古栎笑声中,此日春风属社公。

割肉卜瓦馀风在,更喜畅饮治耳聋。

21 迎富(宋)

二月二日迎富风俗由来甚古。《岁华纪丽》载:早在有巢氏时代,有人在这天要了一个小孩回家养活,从而家富。后人便在这天到野外采蓬叶以代子,向门前祭之。又《天禄积馀》载:秦代在这天携鼓到郊外游玩,朝出暮归,名为迎富。

古人采莲携鼓游,今朝杂花插满头。

相随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忧愁。

22 踏青(周-郑国)

《诗经·郑风》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说:一对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边上去看集会,他们相互逗笑,并赠送芍药。高亨《诗经今注》说:“郑国风俗,每逢春季的一个节日(旧说是夏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在溱洧二河的边上,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男男女女人山人海地来游玩。”实际上,郑国的上巳节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情人节,后来才移到七月七日。

溱洧河畔钟鼓交,踏青游人乐陶陶。

红男绿女佩香草,两情相悦赠芍药。

23 流觞赋诗(晋)

周代已有到水边洗涤污浊、消灾去病之俗。所谓修禊,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到晋代,变为临水流杯的文人聚会。东晋时,王羲之曾于上巳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之会,并作有《兰亭叙》。

修禊文会聚溪头,羽觞载酒曲水流。

酣饮赋诗联佳句,留得美名在士俦。

24 踏青(北朝)

踏青之俗早在汉代之前已经盛行,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们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为盛行。宋代在清明时踏青,踏青日期南北不同:《月令广义》说蜀地正月初三踏青,闽粤在二月初二日,北方则到三月或四五月方可见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

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25 内宴冷餐(唐)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御赐冷食满宫楼,鱼龙彩旗四面稠。

千官尽醉犹教坐;归来月上金殿头。

26 担酒上坟(宋)

南宋杨万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坟因之行散得十绝句》诗,当时上坟已由祭扫变为带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动;而路旁许多卖粉捏孩儿、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贩用赌博形式吸引买主,这种赌博称为『关扑』。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

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27 斗草(宋)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中“春日杂兴”曾描述儿童斗草情形。江南春早,立春草长,儿童互相用草角力,坚韧者胜,折断者败。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归。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28 斗百草(明)

斗百草源于周代, 一种游戏,端午踏青归来,带回名花异草,以花草种类多、品种奇为比赛对象。有“文斗”和“武斗”两种方法。”。“武斗”即采一些有“草头”的草(如车前草)或花打成结,双方互套后再拉,断者输。

百花争艳满庭芳,莺歌燕舞女儿乡。

不喜饮酒猜拳乐,闲将斗草过时光。

29 祭扫(唐)

传说介子推于三月五日为火所焚,国人哀之,每岁春暮,为不举火,谓之禁烟。在唐代寒食扫墓,后来与清明祭扫合为一事。《东京梦华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

黄泉不知生人泪,暮雨萧萧惆怅归。

30 走马射箭(唐)

孟浩然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垂杨金堤翠幕连,健儿走马射堂前。

国家尚武多才俊,方显干城诸英贤。

31 折柳(唐)

“柳”与“留”谐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隋末无名氏《别诗》:“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为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诗。

跋山涉水轻别离,天涯芳草亦萋迷。

只因登程常折柳,桥畔岸边皆秃枝。

32 步障(唐)

晋代即有步障,贵族富家出门要用步障遮住路的两侧,尤其内眷不欲路人看见。《晋书》:“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唐代贵家妇女出门,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处壁画中有步障出现。

国殷民富夸盛唐,豪门出行步障长。

可怜明皇幸蜀路,难遮风雨任凄凉。

33 驿站送信(元)

秦汉已有驿传制度。但至宋代才废除唐代以民为驿夫的制度,而代之以军卒传递。并实行急递铺。二十里有歇马亭,六十里有馆。

天涯海角难相逢,尺素传达赖远征。

驿站健卒鞭快马,山高水长亦贯通。

34 茶贩(宋)

陆羽《茶经》引晋代《广陵耆老传》云:“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茗不减。

银针碧螺漫自夸,玉壶沏煮胜紫砂。

夏至日长行人少,担歇柳荫闲斗茶。

35 荡秋千(五代)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又为打球、秋千之戏。”《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

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36 放纸鸢(明)

《朝野佥载》:“鲁般者,尝作木鸢乘之而飞。”清代诗人描写放风筝:“槐榆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

巧糊彩画飞蹁跹,乘风起舞绿杨天。

影驰碧空飘双带,又送红灯到上边。

37 卖柳条(清)

《齐民要术》:“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清明一霎又今朝,闻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娇。

38 浴佛节(唐)

相传夏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生日,佛寺常于此日诵经,以各香浸水灌洗释迦之太子诞生像;纪念佛之诞生,称为浴佛节。唐代佛教信仰极盛,长安善男信女多于此日施舍。此风迄宋明依然。

佛光普照遍长安,吃斋诵经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为求来生结善缘。

39 挂五彩线(宋)

端午节与农历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时的人们迷信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即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

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40 染红指甲(宋)

民间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捣凤仙花染红指甲之俗。如《燕京岁时记》:“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开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经年乃消。”

端午阶前采凤仙,小钵加矾细细研。

染红女儿纤纤指,粉白黛绿更增妍。

41 射柳(辽)

《辽史·礼志》载:契丹族为祈雨,进行射柳活动。先置百柱天棚,后奠先帝。皇帝、亲王、宰执依次射柳;败者向胜者进酒。第二天植柳天棚东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赐赏。后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直到清朝中叶,这项活动才渐渐消失。

端午祈雨置天棚,乐园东南柳色青。

分朋赛射柔条断,赢得神箭誉满营。

42 饮菖蒲酒(明)

端午节饮菖蒲酒是为辟邪禳毒,久服可祛病强身。《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菖蒲又称'剑水草’,生于水滨。

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

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43 挂钟馗(清)

《事物纪原》中说:唐明皇梦小鬼喧扰,有大鬼捉小鬼食之。问为谁,对曰:终南进士钟馗也。

终南进士舞龙泉,端午时节壁上悬。

仗君辟邪歼群丑,免得鬼魅扰人间。

44 晒书翻经(金)

魏晋时代在七月七日晒书,后改为六月六日三伏时晒书。《燕京岁时记》:“京师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书籍,谓可不生虫蠹。”

三伏朝爽晒书篇,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愿修来世福寿全。

45 蛛丝乞巧(唐)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

七夕织女赐新妆,挑来蛛丝盒中藏。

明朝结成玲珑网,试比阿谁称巧娘。

46 穿针比巧(宋)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其夜洒扫庭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穿针乞巧者,或穿七孔针,或穿九孔针,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钩。

年年闺阁乞织女,男儿何曾求牵牛。

47 丢巧针(清)

《燕京岁时记》:“京师闺阁,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椎,因以卜女之巧拙。俗谓之丢针儿。”或名丢巧针,这多少有些占卜算卦的意思了。

佳节女儿约诸邻,迭将水碗丢巧针。

日光照得龙梭影,绣出鸳鸯如意君。

48 供摩侯罗(宋)

唐﹑宋﹑元习俗﹐用土﹑木﹑蜡等制成的婴孩形玩具。一般在七夕时用,为送子祥物。

捏塑彩画一团泥,妆点金珠配华衣。

小儿把玩得笑乐,少妇供养盼良嗣。

49 拜魁星(清)

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闽东一带,“七夕”这晚,天井里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忙于拜织女,而男子则忙于屠羊(公羊,留须带角)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

七夕女儿祝织女,男士庙中拜魁星。

佑我科举登榜首,供神猪头代三牲。

50 盂兰盆道场(元)

每年七月十五日。道家称为“中元节”,佛家为“盂兰盆节”,在民间又称“鬼节”。

道场超度安亡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庆赞中元贴门首,酒海肉山飨活人。

51 放湖灯(明)

中元节有放湖灯之习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当时是“差内侍往龙山放江灯万盏”。《扬州画舫录》:“放荷花灯,中夜开船,张灯如元夕,谓之盂兰盆会。盖江南中元节,每多妇女买舟作盂兰放焰口,燃灯水面,以赌胜负。”

轻舟荡漾玉波澄,中元盂兰放湖灯,

梵呗伴得笙管韵,古寺东山月又升。

52 荷叶灯(清)

把一张荷叶连柄摘下,在荷叶中心连着叶柄的地方穿一个小孔,插上一支点燃的蜡烛,也有的把短柄荷叶倒扣在头上,在叶柄末端的小孔中插上点燃的蜡烛。这样就可以用空闲的双手牵着弟弟或妹妹;或者敲锣打鼓,或者放鞭炮。

月到中元照衢明,小儿竞擎荷叶灯。

成群结伴游巷陌,银花万点似火城。

53 鸡冠花供祖(清)

以鸡冠花供祖,在宋代已风行。《东京梦华录》:“又卖鸡冠花,谓之洗手花;十五日供养祖先索食。”《梦粱录》载:“南宋同,此习迄清代仍存。”《枫窗小牍》:“鸡冠花汴中谓之洗手花,中元节前,儿童唱卖以供祖先。”另有祭祖节,在十月初一日。

供祖瓶插鸡冠花,一时风靡满京华。

只缘物稀价腾贵,移种四郊入农家。

54 新妇不跪(唐)

唐代结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风俗。最明显的形象证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记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礼图》,“礼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仪。

并蒂莲花两相偎,红毡展地迎亲回。

新妇不拜新郎拜,感谢天公为良媒。

55 展示嫁妆(清)

北京婚礼之前,展示嫁妆。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双人抬箱笼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数十抬,以显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妆,则雇用一人扛之,因低头承扛箱瓶、镜奁等物,北京方言称为“窝脖儿”。

婚礼前夕显嫁妆,衣箱镜奁付杠房。

双抬单顶沿街过,羡煞蓬门绮罗香!

56 抓周啐(宋)

《东京梦华录》:“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 ’。至来岁生日,谓之'周 ’,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筹秤、经卷、针线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 ’。”《梦粱录》:“生儿至来岁得周,名曰周啐。

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

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57 货郎担(金)

《货郎担图》在宋人绘画中有数幅。《清明上河图》中即有两架货郎担子;金代有《乾坤一担图》,明代也有《货郎担图》。《梦粱录》中所记挑担卖物者种类甚多:“并挑担卖油,卖油苕、扫帚……瓜、茄、菜蔬等物。

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

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

58 磨镜(明)

古代用铜镜照面,用久则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为使镜面光洁,也要磨之,《梦粱录》即载有:“修磨刀剪、磨镜,时时有盘街者,便可唤之。”与现今磨刀工相似。

云想衣裳花想容,宝镜绰约映春风。

难见庐山真面目,拨雾还赖老磨工。

59 子弟书(清)

清代初期,出征的八旗子弟采用俗曲、巫歌等曲调,填词演唱。传说乾隆时凯旋的阿桂部军士即用八角鼓击节,演唱这些俗曲以颂武功,又传说军士乘骑入京,以鞭击镫,边行边唱天下太平,谓为太平歌词,京城为之轰动。

太平歌词子弟书,开篇妙语似连珠。

单弦牌曲八角鼓,风送时调满京都。

60 酒楼唱曲(金)

耐得翁《都城纪胜》:“诸色路歧人在此作场。”路歧人指歌唱卖艺者。《武林旧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栏,只在耍场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即露天卖艺,或称“打野火”。

路歧天涯沦落人,酒楼赶座唱清音。

不入勾栏打野呵,瞽女弹词说陶真。

61 盲人走街卖艺(清)

《尧山堂外纪》载:杭州瞽女唱小说评话,谓之“陶真”。旧社会盲人,一般只有两种职业:曲艺或算命。曲艺包括时调小曲、著名唱段、长篇评弹等;算命包括批八字、合婚嫁娶、细批流年等。兼业曲艺者携带三弦;专业算命者,敲小锣,锣名“报君知”;或吹横笛或打竹板。

命运乖舛苦盲人,学得数术养自身。

风吹雨淋街巷走,难免饥寒守清贫。

62 拉车卖酒(清)

用车载酒在街市卖,唐代已有之。宋代挑酒桶卖酒,见于《水浒传》中。清代烧锅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贮存;如用高丽纸裱糊大竹篓,涂以猪血,一般为酒篓;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为酒海。

蒸出佳酿入酒海,驱车赶到围场来。

曲香何惧鲸饮量,醉倒猎手卧虎台。

63 刺青(唐)

刺青是古代纹身风俗的遗迹,许多民族都曾有过。古书记载:周代的越人即披发文身。后来民间的刺青已没有上古图腾崇拜的内容。

长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竞相比雕青。

精刺五彩多奇妙,东传扶桑有遗风。

64 骑驴打球(唐)

马球藏语称波罗。在唐初传入长安后,即为皇帝和贵族们所喜好。盛行情况可见《封氏闻见记》。尤其到唐玄宗时,打马球风气大盛。

吐番马球号波罗,传入大唐靡中国。

民间亦好击鞠乐,无奈马少骑驴多。

65 相扑(唐)

我国古代角觝最早进入宫廷,《礼记·月令》:“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在秦汉时的角觝不作为体育项目,而归于百戏一类。

孟贲古冶两相搏,强者角抵在必得。

今番对阵显身手,他日三军勇报国。

66 蹴鞠(宋)

我国古代称踢球为“蹴鞠”,《战国策·齐策》中说临淄富实,“民间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汉书·霍去病传》注:“鞠,以皮为之,中实以毛,蹴蹋而戏也。”

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

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67 捶丸(宋)

《朴通事谚解》中有关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记载:“用有柄木勺接球,相连不绝,方言谓之球棒。球用木为之,或用玛瑙,大如鸡卵。”(也有皮球的记载) 其场地“掘地如碗,名窝儿。或隔殿阁而作窝,或于阶上作窝,或于平地作窝。

城间小儿喜捶丸,一棒横击落青毡。

纵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轻巧入窝圆。

68 妇女踢球(明)

汉代即有女子踢球运动,南阳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献通考》:“宋,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画中三位妇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清代年画中仍有戴花帽缠足妇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阳春三月小桃开,笑语飞过百花台。

五彩毛团翻上下,原是双娇踢球来。

69 六博(汉)

六博在汉代流行。出土汉俑即有二人对坐六博者。鲍宏《博经》:“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掷头,谓之琼。”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间横一空间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到水处则食鱼,食一鱼得二筹。更多具体玩法,已失传。

六白六黑十二棋,双方相争博一局。

只缘获筹心欢悦,废寝忘食仍嗜迷。

70 双陆(唐)

双陆是古代一种棋类游戏,有固定长方形盘,上画左右各有六路,双方分黑白各十五个马子,状如保龄球的小木棒。马子按规定在盘边摆放,双方轮流掷骰子,按点多少移动马子。白马子自右向左,黑马子自左向右。马子先出尽者为胜。晚唐反映宫人生活的绘画中有打双陆的形象。

桐阴对坐品香茗,一局双陆赤与青。

掷骰滴答如铜漏,深宫又闻小尨声。

71 斗鸡(晋)

斗鸡在战国时期已很盛行。《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免病居家……相随行斗鸡走狗。”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著有《斗鸡诗》。斗鸡之风,至唐代仍很盛。

斗鸡芥翼争英雄,双距利刃逞威风。

羽毛飞扬分胜负,终在纨绔欢乐中。

72 猴戏(明)

汉代画像石中百戏图里有猴戏形象,可知我国驯猴作戏的历史甚早。迄明清时,玩猴者多为谋生之计流浪江湖。玩猴艺人多为一副扁担,挑两个箱子;或牵羊,带助手扛一长十字竹竿。在选好场地后,敲锣引人驻足。

黄毛红臀小胡狲,翻斗爬竿踏车轮。

顶盔挥旗羊做马,妆扮美女笑煞人。

73 斗蟋蟀(清)

《燕京岁时记》:“七月中旬则有蛐蛐儿,贵者可值数金。有白麻头、黄麻头、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节须之别,以其能战斗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购得,名虫必用青白色泥罐贮之。

底事清闲爱小虫,重价得来藏玉城。

交恶皆因争异性,不惜搏斗逞英雄。

74 屠狗狩猎(辽)

《辽史·礼志》:“八月八日,辽俗屠白狗于寝帐前七步瘗之,露其喙。后七日,中央移寝帐于其上。”立秋日,汉人也有簪叶之风,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叶,以应时序。或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瓣,扑插鬓边。”

选屠白狗埋帐沟,牵鹰出猎起鸣驺。

忽见御帽簪红叶,方知今日是立秋。

75 拜新月(唐)

唐代妇女拜新月的风俗流行,不仅宫廷及贵族间有,民间也有,被称作是一种幽美有趣、极富诗意的风俗,曾盛行于唐朝,并影响到后世。拜新月多是年轻妇女的事,以祈求青春常驻。盛唐李端著有五言绝句《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妆楼鸾镜拜月明,再乞嫦娥驻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叹无情。

76 秋社(宋)

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古代收获已毕),约新谷登场的八月,是为秋社。《社肉》诗云:“社日取社猪,燔炙香满村。饥鸦集街树,老巫立庙门。虽无牲牢盛,古礼亦略存。醉归怀馀肉,沾遗遍诸孙。

社鼓敲时聚庭槐,神盘分肉巧安排。

今番喜庆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

77 钱塘弄潮(宋)

《梦粱录》:“观潮,其杭人有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自后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

八月钱塘江口开,万人鼓噪岸边排。

弄潮健儿显身手,风头浪尖逞矫材。

78 供兔儿爷(清)

中秋祭月、供月光纸的风俗,在明代已然盛行。清代更供兔神,《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

玉轮清光照庭阶,剪纸圆满桌上贴。

瓜果月饼为供品,烧香罗拜兔儿爷。

79 走月亮(清)

以前江苏地区的妇女,在中秋夜要“走月亮”。一般是结伴在月下游玩,或互相走访,或拜佛庵,或举行文艺活动。据说苏州妇女走月亮,至少要走过三座桥,称为“走三桥”。有的要走过更多的桥而不许重复,这就不仅动体力,还须动智力。

中秋木樨插鬓香,姊妹结伴走月亮。

夜凉未嫌罗衫薄,路远只恨绣裙长。

80 饮菊花酒(晋)

农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又称"重阳"。汉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风俗。饮菊花酒的时代,一般认为是从晋代陶渊明赏菊饮酒而来的。

九月采菊酿酒香,来年开坛又重阳。

畅饮何必陶隐士,难得佳节入醉乡。

81 登乐游原(唐)

据《续齐谐记》载,东汉桓景跟费长房学道术。一日,费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灾,可速回家,让全家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即能免灾。从此形成一种风俗。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据说戴其茎、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杜牧、王维等均有诗作。

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

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82 弄剑与踏杯舞(汉)

四川出土汉画像砖中百戏部分有“跳丸”或称“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双手上举,空中有五个圆球,加其手中一球当为六球。汉代壁画百戏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着衣,似为妇女。沂南汉墓石刻百戏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为四把短剑。

壮夫弄剑不弄丸,上下青光慑人寒。

长袖应随笙鼓乐,跳踏圆杯舞君前。

83 西域歌舞(唐)

隋唐时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饰 (如胡服翻领窄袖)、饮食 (如胡饼、烧饼)、绘画、歌舞、音乐及乐器等一起传入长安。音乐主要有龟兹乐、天竺乐、疏勒乐、安国乐等。乐器舞蹈也随之而流行。著名的“胡腾舞”出自石国;又有“胡旋舞”,出自康国;出土唐三彩中有穿舞服的舞伎俑,唐墓壁画中也有舞女张臂作舞形象。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

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84 瓦子内说书(宋)

《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说话者谓之舌辩,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且小说名:'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杆棒发发踪参之事,有谭谈子……等;谈论古今,如水之流。谈经者,谓演说佛书。又有说诨经者,……讲史书者,谓讲说《通鉴》、汉、唐历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

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

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

85 傀儡戏(宋)

《东京梦华录》中已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梦粱录》:“凡傀儡,敷演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

村头齐观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

载歌载舞赖提举;博得欢笑落夕晖。

86 太平鼓(清)

太平鼓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汉族很早即有,宋代称打断,明代称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层高丽纸;或呈圆形,鼓边缀以绒球,铁柄下打成环中套环之形。一是源于满族萨满祭祖跳神时用之单鼓、呈椭圆形,蒙以马、驴或羊皮。

太平年间太平鼓,边打边唱边起舞。

宛转九腔十八调,祭祖敬神求多福。

87 索罗杆(清)

满族人家中皆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立杆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为高一二尺的石座,杆长一丈左右,下粗上细,顶端尖锐。接近杆顶之处,套一锡斗。

昔日乌鸦救汗王,索罗杆顶供斗粮。

如今丹阶少人迹,坤宁宫前月昏黄。

88 打陀罗(清)

陀罗,又作陀螺,最早出现于宋朝(当时称为“千千”),是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清李孚青《都门竹枝词·打陀罗》:“清明佳节柳条拖,放学儿郎手折多。早送爷娘上坟去,好寻闲处打陀罗。”此指在平地打陀罗。

冰上乐兮鞭陀罗,随风旋转呼如何。

貂帽锦靴小阿哥,明年跃马金盘陀。

89 冬舂(宋)

江南至腊八日,家家舂米。因腊月米较坚实,舂时可少损耗。这天取水舂米,迈入仓中,故称。因已时腊月,水称作“腊水”,取水舂米,舂的是“隔年粮”,含有补救农业丰收,年年吃隔年粮的意思。 南宋范成大著有《冬舂行》。

一年辛苦到腊中,舂米碓杵运成风。

筛簸分藏三日毕,除夕香满饭盎馨。

90 馈岁(宋)

北宋时,年底人们互赠礼物,称为“馈岁”。苏轼有《馈岁》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一入腊月后,路上便可见挑担者送酒肉。”称为'送年盘’,不计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贺。

不计酒食与野鲜,每逢岁暮送年盘。

馈赠虽少风淳厚,友邻情谊溢山川。

91 卖春联(清)

据《宋史·蜀世家》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但联语则不限写于桃符,而多贴于楹柱,称为“楹联”;且用粉红笺写出,称为“春贴纸”。

塾中先生不甘贫,书写春联卖斯文。

当众挥毫显身手,自夸笔力胜右军。

92 喝豆粥(清)

约在南北朝时,我国民间受佛教寺院腊月初八吃“七宝五味粥”的影响,形成了吃“腊八粥”风俗。《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二月初八日,请寺僧送七宝五味于门徒饮,谓之腊八粥。”《扬州风土小记》载:“腊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数十黄衣,沿门托钵而乞米,名曰'乞腊八米’”。

喜到初八腊月天,门前舍豆俗相沿。

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声声结善缘。

93 祭灶(宋)

我国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礼记·礼器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认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报告的事,在晋代早已有之。晋葛洪《抱朴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东京梦华录》:“都人至除夜,备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门上,谓之醉司命。

时届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儿酌献女儿避。

94 吃灶糖(清)

在祭灶时,用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饴糖,或称胶牙饧,或称灶糖,又称关东糖。入腊之后,街市便有卖用麦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芦、糖元宝、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厉鹗有《胶牙饧》诗。

岁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宝皆麦糖。

粘口何需多如此,买颗先令小儿尝。

95 跳灶王(清)

《清嘉录》载:“乞儿三五人为一队,扮灶公、灶婆,各执竹枝噪于门庭以乞钱,至二十四日止,谓之跳灶王。”人们要“跳灶王”主要是讨好灶神,保佑来年赐福。

年关催人诸事忙,乞儿结伴扮灶王,

敲竹歌噪门前舞,赏钱好言禀玉皇。

96 烧火盆(宋)

江南水乡在腊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烧火盆。南宋范成大《烧火盆》诗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门然火如晴昼。大家薪乾胜豆秸,小家带叶烧生柴。青烟满城天半白,栖鸟惊啼飞磔格。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门燃火如昼晴。

儿孙围坐鸡犬忙,迎得来岁好收成。

97 照田(宋)

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旨在祈求来年田之稻谷和蚕之茧丝丰收。

腊月廿五天正寒,长竿燃炬照南田。

侬家今夜火最旺,定知来年多稻蚕。

98 驱傩(唐)

“驱傩”是古代岁暮或立春日迎神赛会,驱除疫鬼的仪式,多在腊月举行。唐王建在《宫词》里描写了仪式的场面;孟郊在《弦歌行》里也描写了傩的形状和人们驱傩的欢乐情绪。

驱傩吹笛又击鼓,瘦鬼涂面赤双足。

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窜引得众欢呼。

99 镜听(唐)

占卜法之一。《月令萃编》载:“元旦之夕,洒扫,置香灯于灶门,注水满铛,置勺于水,虔礼拜祝。拨勺使旋,随柄所指之方,抱镜出门,密听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夫君远宦盼回程,跪拜灶前点香灯。

怀中抱镜藏门候,闻人初言细品评。

100 贴门神(明)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引《黄帝书》云:上古有神荼郁垒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树,树荫如盖。每天他们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有恶鬼为害人间,便缚之喂虎。故家家户户于春节户悬“桃符”。

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传到草民小茅舍,也请将军佑吉祥。

书场详情

对对书场由袁田评书艺术工作室主管支持,硕士评书家杜鑫杰创办于2013年,演出活动及社团成员遍及全国多地。除了驻场演出外还可承办主题研学、课后服务、商业会展、党建宣传、文旅活动、文博科普等项目,业务洽谈请后台咨询。

杜鑫杰,昵称杜对对,曲艺演员、文博讲师、画家,评书师承袁田先生,马岐先生义子。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

杜鑫杰作为评书泰斗袁阔成先生的再传弟子,现场表演评书十年来继承袁派评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创作表演了《何以笙箫默》、《欢乐颂》、《三体》、《庆余年》、《啼笑因缘》、《茶花女》等多部新题材的长篇评书,并与阅文集团、喜马拉雅等平台合作推出播放,广受观众好评。

杜对对故事库

历史类长篇《西汉演义》、《大明英烈传》、《九老兴隋》、《大辽萧太后》、《俗世奇人》等,短篇《除三害》、《牧羊城》、《桃花庄》、《寒食节》、《芒砀山》、《哪咤闹海》、《当阳桥》等。

武侠类长篇《倚天屠龙记》、《连城诀》、《碧眼金蟾》、《包公奇侠传》,短篇《神州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