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赵家堰村,一位有着67年党龄的91岁老党员万官鼎的特殊葬礼,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也为乡村文明新风的建设树立了标杆。他生前反复叮嘱子女,丧事从简,礼金不得超过10元。这一要求,在他离世后得到了严格执行,前来吊唁的219户乡亲都自觉遵守,这场白事仅收取礼金2190元,与当地以往动辄几百元、上千元的随礼习俗形成了鲜明对比。(3月15日《人民日报》)
万官鼎老人的这一举动,彰显了一名老党员的党性和担当。他将党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不忘为社会树立榜样。这不仅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坚守,更是对社会风气的有力引领。
从宏观的视角来看,万官鼎老人的“10元白事礼金”是对移风易俗工作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情往来中的礼金负担越来越重,成为压在村民身上的一座大山。一些地方的婚丧嫁娶等事宜,往往伴随着高额的礼金和铺张的宴请,不仅增加了村民的经济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际关系,使得人情往来变味为金钱交易。万官鼎老人的葬礼,以实际行动向这种不良风气发出了挑战,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随着我国各地移风易俗的深化,大额礼金现象已经好转,但仍常常看到,一些家庭为了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不惜举债,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这种现象在一些特殊地区尤为突出。万官鼎老人的“10元白事礼金”,不仅减轻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更让村民看到了一种新的方式。这种新方式,强调的是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而不是物质的堆砌和金钱的攀比。
同时,这一事件也为移风易俗工作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移风易俗,不仅需要政策的引导,更需要榜样的力量。万官鼎老人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了身边的人,让村民看到了移风易俗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种榜样的力量,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当然,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也不能只靠榜样的力量,有关方面还需要注重与村民的沟通和引导。通过组织村民学习相关政策和先进事迹,开展文明新风的宣传活动,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万官鼎老人的“最后一课”,犹如一粒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们看到了一名老党员的坚守和担当,也让我们看到了移风易俗工作的希望和方向。相信在各级政府的带领和指引下,在榜样的引领下,更多的人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性,文明新风也将在更多的地方生根发芽,为乡村文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